国产算力跃居全球第二,国产AI行业“缺芯少魂”难题何时全面攻克?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在数字化的大潮中,算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尺。近日,数据显示中国在算力总规模上跃居全球第二,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数字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以及国产化替代的不断推进。
中国算力实力的飞跃,得益于5G基站和千兆宽带用户等关键指标的显著增长。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已建立起455万个5G基站,千兆宽带用户数量更是突破了2.26亿。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推动了集成电路、服务器等硬件产业的壮大,还通过“东数西算”工程,有效利用了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优势,将其转化为算力生产力。
然而,算力发展的核心在于芯片和操作系统。过去,中国在高端芯片和操作系统上长期依赖进口,面临“缺芯少魂”的困境。但如今,这一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芯片领域,国产集成电路产业链已趋于完善,从设计、制造到封测,形成了完整的生态体系。特别是在AI芯片设计上,中国企业在存算一体、边缘计算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能效比大幅提升。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芯片品牌的崛起,正在逐步打破国际巨头的垄断地位。
在操作系统方面,鸿蒙系统的崛起为中国科技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鸿蒙生态设备总量已突破11.9亿台,覆盖了手机、汽车、家电等1200多类产品,成为全球智能终端系统的重要一极。特别是2024年发布的HarmonyOS Next,更是标志着中国首个全链路国产操作系统的诞生,为国产操作系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产化的突破不仅体现在规模和数量的增长上,更在于核心技术的积累和创新。在芯片设计层面,AI技术的引入重构了行业逻辑,使得国产AI芯片在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适配能力大幅提升。同时,开源生态的繁荣也为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开源芯片设计降低了开发门槛,使得更多小团队能够参与到芯片研发中来,推动了产业的“去中心化”发展。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中国在算力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生态壁垒和技术迭代速度是两个关键问题。芯片与操作系统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性能,更依赖于开发者生态的繁荣。虽然鸿蒙系统的用户基数庞大,但在全球应用适配方面仍需努力。国产AI芯片在工具链、算法优化等方面与国际巨头相比仍存在差距。同时,AI芯片的算力功耗平衡、异构计算架构的成熟度等问题也需要持续投入研发。
尽管如此,国产算力的崛起仍然标志着中国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随着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以及产业链协同的不断推进,“缺芯少魂”问题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根本性解决。在这场数字化浪潮中,中国正逐步从追赶者转变为引领者,而算力与核心技术的国产化将是这场变革的重要基石。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