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科学突破之一的基因“剪刀”在未来可能撬动更大的市场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十大科学突破之一的基因“剪刀”在未来可能撬动更大的市场
2017年十大科学突破中,“精准定位的基因编辑”榜上有名,研究人员修改了基因编辑工具,做到“精确到点”的修改,这使得基因“剪刀”在未来可能撬动更大的市场。
软软的、十几纳米大小,核酸酶的“微观照”更像一大团“棉花糖”。百科上这样介绍它:它的发现和采用,使基因的“编辑”,包括插入、删失、融合等操作成为可能。它内部是“分区”的,有的区管“定位”、有的区管“切割”……
正是这把“棉花糖”样的“剪刀”就要“利刃出鞘”——美国某著名咨询公司近日发布报告称,全球基因组编辑(包括CRISPR、TALEN和ZFN)的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的31.9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62.8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4.5%。
产业市场的“全面开花”还只是一部分,“点”的突破仍在基因编辑行业不断产生。美国《科学》杂志近日公布的2017年十大科学突破中,“精准定位的基因编辑”榜上有名,研究人员修改了基因编辑工具,做到“精确到点”的修改,这使得基因“剪刀”在未来可能撬动更大的市场。
三种手段,各有千秋
“蘑菇有个释放孢子的‘习惯’,之后摘下来的蘑菇就要变黑,拿到市场上也不好卖。”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谢震深入浅出,怎么让它不黑,通过敲除诱发这个“习惯”的基因,“生物活动被阻断了,就不会变黑了,进而延长货架期。”
对自然界一些“拙作”进行“美化”,是人们希望通过基因编辑做到的。
现有的3种基因编辑技术ZFN、TALEN、CRISPR,又是怎么做到编辑基因,改变生物活动的呢?“ZFN、TALEN技术可以视为一类,它们是通过外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后找到DNA序列的。”谢震说,“CRISPR技术的‘核心功能组件’则不同,有一部分是RNA序列,另一部分是蛋白质。”
要完成编辑工作,它们的架构和功能都很相似,3种技术中依赖的“核心组件”,都必须拥有“定位”功能和“剪切”功能:ZFN技术中的蛋白叫锌指核酸酶,由于三维结构像人的手指,中间有锌离子而得名;TALEN技术中的蛋白叫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
两个核酸酶都有分区,即可特异性识别序列的DNA结合域和进行非特异性切割的DNA切割域。
在CRISPR技术中,识别特异性DNA序列的工作由“向导RNA”配合完成,而不是由蛋白质单独完成,切割DNA的工作仍由蛋白质完成。
“酶的不同,使得技术的复杂程度和应用范围也不相同,”谢震说,例如“一拖多”的基因编辑工作,即能够一次同时编辑多个基因的任务,CRISPR最容易做到,TALEN困难一些,ZFN却很困难。
构造3种编辑工具的工作非常繁琐,尽管CRISPR相对简单,但是很多研究团队还是希望这种工具“拿来就用”。
为此,专门有研究团队将酶的部件转变成“模块”,按需“组装”就能获得识别特定DNA序列的编辑工具。例如,通过研究者长期的努力,识别每一种三联碱基的64种锌指组合中已有大部分被发现并编撰成目录,这些相关数据也都能够在公共的数据库或者文献中被检索到。
也就是说,针对要编辑的不同基因,这3种方法都必须进行“定制”才能“服务”,而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公共技术平台将积累起越来越多的共性研究,“定制化”将变得越来越简单。应用门槛的降低,势必会带来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