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互联网+ > 正文

一部消费史就是一部心灵史 中国离过度消费还非常遥远(2)

2017-07-05 13:04来源:砍柴网编辑:时寒峰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其次,从私有主义到共享主义。单纯的个人占有式的消费不再流行,人们更加渴望在消费中能够建立恰当的人际连接。这并不意味着人们要放弃财产私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而是许多人发现仍然在单纯的金钱消费中,仍有许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求诸于与人际关系相联系的分享型消费。在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之后,消费观念的转向尤为明显,人们不仅需要从消费中获得快感,同样需要获得力量。

  最后,从崇尚欧美、向往都市转向注重日本意识、地方意识。当下日本人已经从‘更高档、更时尚、更大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三浦展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即便一身优衣库也完全ok ,而越是高收入阶层,对优衣库的好感度也越高。在日本,服装品牌不再是阶层划分的标志,同样也不再是个性展示的第一窗口。在三浦展看来,优衣库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把服装从一种物质售卖转化为了一项基本服务,为用户提供剔除冗余设计、质量尚可的基本款,它勇敢地抛弃了服装作为一种身份标识的功能。

  地方意识的唤醒的另一个好处是,

  ‘大多数日本国民并没有为失去第二经济大国宝座而感到沮丧。反而在庆幸,终于可以在经济之外,找到一个其他地方的、为国民所共有的价值。’

  Culture Studies调查研究所在2010年的调查就显示,对环境问题关注度越高的人,其行为也就越日式。

  参照三浦展建立的四大消费社会变迁可以发现,中国社会也处于这一历史进程之中,不过主流的消费特征仍然处于消费的第二阶段——追求‘多快好省大’,而在沿海发达地区开始步入消费的第三阶段——品牌成为购买商品的最主要因素,而在一线城市近年来‘去品牌’、‘手作’、‘有机’的流行,表明第四消费社会的萌芽已经出现。

  顺着日本消费洪流,可以一窥中国消费下一步随波的动向:

  中国离‘过度消费’还非常遥远,特别是在大城市。

  在高房价的重压之下,大量消费被抑制。当然,如果未来房价收入比高到一定程度,以至于‘怎么攒也买不起’,更年轻一代可能也会彻底转向月光。从全国的情况看,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4万元,折合每月两千元。除去衣食住行必要开支之外,这两千元还有多少能够用于其他消费?

  对欧美日洋品牌的崇拜在相当长时间内仍会存在。

  在消费者的两个‘自我’中,‘和别人步调一致的自我’仍会占据多数人的消费心智,也就是说‘追赶潮流、人有我有’仍然是最主流的消费心理,而另一个‘与别人不同的自我’则会被深深隐藏。这既与中国人普遍的从众性格有关(至于为什么会从众?从众不是天性的胆小,更多的是外部环境之下的最优选择),同时也与国内缺乏类似日本众多的高品质本土品牌可供选择有关,‘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没有可供安放的消费品牌。

  购物仍然是中国人最容易感受幸福的渠道之一。

  与三浦展所宣称的日本人失掉了购物的快感、掉入差异化消费的泥潭之中不同。(差异化消费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美好,往往把商家和消费者搞得痛苦不堪,商家绞尽脑汁推陈出新,而消费者又很难搞清楚究竟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两边疲倦的结果就是商业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不过三十多年,多数人这时刚刚富裕起来,购物所带来的快感只是高潮的初期。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