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互联网+ > 正文

“中国自行车第一镇”曾经是传说 如今自行车基地遭遇尴尬处境(2)

2017-10-07 12:23来源:99科技整理编辑:时寒峰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共享单车为自行车小镇带来了短暂的春天,王庆坨镇自行车电动车企业参加“2016亚洲自行车精品博览会”。@王庆坨镇政府网站

  共享单车为自行车小镇带来了短暂的春天,王庆坨镇自行车电动车企业参加“2016亚洲自行车精品博览会”。@王庆坨镇政府网站

  但是,ofo和摩拜不会来这里,他们的货源,都在天津静海的开发区里,那里有更大的供应商富士达和爱玛。

  "一夜复活,满地是钱",有媒体这样形容当时的王庆坨。

  根据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自行车产量8026万辆,同比下降3.36%,这一数据在2016年继续下降0.26%。但2017年开始有所好转,数据显示,今年1到5月,自行车产量2622万辆,同比增长25.4%,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5%。

  受益最多的是自行车零配件的供应商,甄旭央告诉AI财经社,在过去的半年中,受共享单车的影响,自行车零配件的成本大概上涨了30%左右。

  事实上,几乎全国的自行车制造厂商都借着共享单车的浪潮“复活”,王庆坨只不过是资本浪潮下的一个角落,并且很快被市场抛弃。

  “账期长、结款慢、容易压货,严重依赖外部融资”,是互联网企业的特点之一,这个特点导致王庆坨的部分厂商生产出货之后,迟迟等不到结款,最终单车企业倒闭。越小的企业承担着越多的风险,直至被拖垮。

  国庆节前夕,小鸣单车、酷骑单车、卡拉单车等众多二三梯队的共享单车企业,先后传出押金退不出来、团队濒临解散、项目暂停的消息,受害的不仅是消费者,受重创的也不止是这些共享单车创业者,自行车产业链头的自行车制造供应商们,更是损失惨重。王庆坨镇某工厂老板告诉AI财经社,自己朋友的厂子接了一个订单,对方在给了30%的定金之后,扔下了已经造出来的车,再也联系不上。

  车造出来,共享单车企业跑路的事,时常在王庆坨镇上演。

  昔日自行车基地的尴尬处境

  要问王庆坨自行车小镇的名气是如何而来的,甚至都没有几个人能答得上来。“时间太久了,至少要追溯到改革开放那会儿呢。一家做起来,大家就跟着潮流做呗。”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对AI财经社说道。

  王庆坨镇的镇政府网站上介绍,王庆坨自行车产业起步于1994年。起初是在供销社组装自行车的工人下海创业,卖低端自行车,恰好赶上90年代中期全国对自行车的需求上涨,王庆坨镇逐渐形成自行车产业链,一辆自行车所需的上百个零件,都能在镇上采购到。

  《南方周末》报道,当年,最离谱的时候,王庆坨的自行车卖到了50元一辆,是当时行业平均价格的三分之一。这种自行车的车架薄得跟纸一样,生命周期只有3—6个月。于是王庆坨也成为劣质自行车的代名词。后来镇政府对自行车行业进清理整顿和整合兼并后,王庆坨的自行车行业走向正轨,形成了一些品牌企业进入到中高端市场。

  不过自行车毕竟是耐用品,行业整体需求有限,在自行车厂商扎堆的王庆坨镇,竞争非常惨烈。

  在电动车取代自行车成为主流的短途代步工具之后,王庆坨的自行车生产遭遇了厂房半停工、销售处门可罗雀的情况。当地厂商说,很多企业在当时选择转型做运动自行车。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