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圈的风向标温州人,炒完房子炒区块链(3)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对赵健来说,这样的生意才叫投资。他最初个人投入的1000万,以及向亲戚和朋友集资的1000万,已经不知道翻了几十倍。
像他这样的,在温州水头,曾有20来万,他们或是搭股,或是买矿,在煤炭价格持续走高的时候一举进场。那几年,山西境内60%以上的中小煤矿被温州人承包经营,他们控制的煤矿年产量达8000万吨以上,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20。
赵健在尝到甜头后,组了个更大的局,王昊就在其中。
“那时候上网查资料,知道山西煤矿整合是迟早的事,但是政府文件上说2010年底整合完毕。那我们起码有两年半时间。一年半把本钱拿回来,再经营个一年,利润还是很高的。”王昊回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随后发生的,是他们预想不到的噩梦。
18个月,搞基建、办手续、花钱雇人看管矿,再加上井下维护,每个矿一个月要花费近200多万。矿还没开采就被要求由一家指定的国有企业来兼并收购。
“白花花的钱每天都在流失,但最后什么都没捞到,煤矿这东西,我是不会再碰了。”王昊说。在煤矿产业国进民退、房地产屡受重压的之后几年,他玩的是借贷,是股票,是投资,是棉,是石油,是黄金,是纪念币,是一个个由温州人创造又迅速蔓延到全国的独特的商业现象。
而那一个个被温州人踏足的领域,随着大量散户的涌入,很快演变成一场场没有任何根基支持的疯狂投机。曾经,一天的棉花交易量足以全球每一个人制造一条裤子,一天的大豆交易量足够为560亿人制作豆腐。
现在,温州人也已经搞不清谁是第一个做煤矿生意的了,有的说是一个落魄的棉花商人,有的说是早年在山西卖鞋的一个乐清人。但从山西到新疆,再从新疆到任何有煤的地方,还是能看到温州人的身影。
04
币市,也已沦为投机市
在王昊的资产配置里,最近多出了个新玩意:数字加密货币。比特币占10%,比特币现金等分叉币占40-50%,剩余是一些ICO代币。
“上世纪90年代的温州炒房团都已经过去了,没跟上炒房的时代,也没跟上炒股的时代,你还要错过炒币的时代吗?未来是数字货币的投资时代,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不然你永远会被时代、被财富所抛弃!”聊起比特币,王昊很兴奋。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讨论区块链,不沾点边,他觉得丢人。
而那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90后,成了他的座上宾。他所在的相对封闭的圈子,现在吸纳了一些挖矿的朋友,形成一个新圈子,30多人,大家都是经人介绍、知根知底、其中不乏早年币圈大佬。
过去流向房地产、煤矿、黄金等领域的资金也不断在此聚集。
王昊一个在深圳华强(000062,诊股)北的做手机供应链的亲戚,现在找了一帮同行,利用强大的供应和产销能力,打造出了一条覆盖全球的矿机生产及经销链条,日利润过千万。
“包括温州很多地产商,都是拿着数十亿的资金投入比特币矿场,大佬们炒币的前提是要有算力支持,他们是食物链的上游。”同样在圈子里的混林凡说。
至于作为下游的王昊们,在数字加密货币一轮又一轮暴涨的反逼下不断加持。卖了房、银行卡套了现,全部资产投入币市的,不在少数。
“真的刺激!原本工厂的事情全都交给了下边的人,我要做的就是每隔十几分钟打开一次MyToken,没办法,根本忍不住。”王昊说。
缺乏监管、没有涨停板、每天波动幅度惊人的加密货币,让圈外人带着大把大把的钱盲目入局,也让在贪婪驱动下走上捷径的人变得患得患失。他们时刻保持亢奋,价格下跌时找机会买入,价格上涨时等着下一秒再涨10%。
所谓暴利润,本质上都是有钱人为所欲为,然后投机家跟进炒作,割的就是无知者的韭菜。在几涨几跌后,王昊开始明白,之前砸进去的数百万不过是买了张“入场券”。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