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汽车加速脱钩中国(3)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99科技网微信公众号
在新能源赛道,欧美制造业体系显然缺乏话语权和竞争力。无论是充电桩密度还是电网等基础设施,或者是上游动力电池、电控、电机、IGBT、智能驾驶软硬件等中游制造领域,中国都领先欧美不止一个身位。
美国和欧洲虽然试图通过政策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但无论是产业基础设施能力,供应链完整性,还是成本控制能力,它们都无法在短期找到中国的“替代品”。这意味着,一旦强行推进脱钩,欧美将不得不面临本土生产成本上升,交付期大幅度拉长等一系列问题。
博弈
电动车时代,中国已经是全球汽车产业不可替代的供应链中心。
在新能源车上游最核心的动力电池领域,中国目前的全球供应占比超过60%,永磁电机需要的稀土,更是近90%都来自中国。欧美国家虽然也有锂、稀土等矿产资源,但加工能力、产业集群和能源基础都相对薄弱。
在中游制造环节,中国企业的成本和效率优势明显。例如有数据显示,在线束生产上,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相比外资低约40%,响应周期也比国外短30%左右。
电控、结构件等领域,中国供应商成本更低、配套更全、规模更大。在铝压铸件等生产环节,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具规模的产能基地之一,能够兼顾产量、良率和交付速度。
以上种种优势,都使得美国、欧洲车企即便想“去中国化”,也难在短期内找到同时满足成本、良率和稳定交付的替代供应商。从商业理性的角度看,全面脱离中国供应链并不现实。
因此,中短期内海外车企最有可能采用的策略并不是彻底和中国脱钩,而是绕开中国本土生产,但继续利用中国供应链企业的能力。具体而言,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前往墨西哥、越南等地布局产能,以承接特斯拉、通用、奔驰等北美与欧洲整车厂的海外订单。
文灿股份、爱柯迪、旭升集团、立中集团、拓普集团、永茂泰、均胜电子、三花智控等一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此前已经陆续在墨西哥落地建厂,覆盖了车轮、底盘、结构件、压铸件、电子控制等核心环节,也侧面说明了这一“绕开供应”的趋势。
不过,这种变化对欧美企业而言也存在一定的代价。脱钩中国虽然能减少供应链风险,但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更慢的交货周期。
在全球汽车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会进一步削弱其本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除非欧美国家继续自己在相关领域的“闭关锁国”政策,否则会难以在与中国产品的对抗中真正胜出。
于中国企业而言,供应链的重构同样是一场挑战。短期来看,部分依赖出口、位于价值链中低端的企业不可避免会经历订单波动的压力,一些与北美、日本车企深度绑定的供应商,也必然会受到海外政策变化的直接冲击,一部分企业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
总之,谁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充满阵营对抗,而不是真实市场竞争的全球商业世界。
写在最后
长期来看,这场深刻且持续的供应链调整,将会给中国相关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投稿邮箱:jiujiukejiwang@163.com 详情访问99科技网:http://www.fun99.cn
推荐资讯














